时间:2023-01-04浏览量:2264次
几年前,我就想提笔写写麻陇凉粉,可是又觉得麻陇凉粉非常普通,没有啥感人之处,又停下笔,始终都没有写成。2022年4月中旬,接受米易县麻陇彝族乡党委、政府邀请,加入撰写《麻陇故事》的队伍,我就想提笔写写麻陇凉粉。
在麻陇,有人问你:“麻陇有名小吃吗?”
多数麻陇人都异口同声回答:“麻陇凉粉”。
彝乡麻陇街,街道宽敞,店铺林立。干净整洁热闹的街道上,火锅店、彝族烧烤、小吃店、酒馆,就那么数得清的几家,可是从改革开放前到乡村振兴的今天,卖凉粉的始终有18家。麻陇凉粉始终生意兴隆。行走在麻陇街上,香甜的凉粉的味道处处飘香。看看,18个凉粉摊人头攒动、人满为患。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在慢慢品着凉粉,摆谈着麻陇的今天、明天,谈论着麻陇的故事、外面精彩的世界。
米易县麻陇老街
追述麻陇凉粉的历史,据时子荣老人介绍,300年前,古老居民时姓人家首先做凉粉。柴姓的尼罗人与时家开亲后,学会做凉粉。麻陇有街后,他们把自己做的凉粉开始卖给来赶街的彝族人。彝族人学习汉族人做凉粉的方法,也学会做荞凉粉。
麻陇凉粉有:荞凉粉、米凉粉、包谷凉粉、豌豆凉粉。有切的、有漏的。佐料是:盐、海椒、味精、花椒、豆瓣、芝麻粉、捣碎的蒜、麻油、葱花等。它的特色是用高山圆萝卜、酸楂泡的醋。用米易县最高的山白坡山山泉水泡高山圆萝卜、酸楂的醋,放的时间越长越香,味道越浓厚,而且酸中带有一股甜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从我记事起,麻陇街上,街村的几位汉族老婆婆在叫卖凉粉。吃凉粉的多数是彝族妇女儿童。而彝族男人们在商店前,喝3角一斤的白酒,他们喝的是转转酒、团结酒。盘腿坐成一个圈,用一个大瓷碗,把一斤酒倒下去,以顺时针方向轮流喝。只有两个人时,面对面坐着喝。喝完一斤后,又打一斤喝,不醉不归。
说起麻陇凉粉,让我想起几个有趣的故事。
小学时,我与一位姓郝的小伙伴去康座钟家吃凉粉。当时,康老在看一本《武林》杂志,封面上有一幅武打图片。那时中小学生都喜欢看《少林寺》《武当山》等武打电影。小郝非常专注地看了这幅图,忘记了吃凉粉,激动地对康老说:“康爷爷,请您把这本书卖给我好吗?”
“你一个小屁孩看得懂吗?好好读书吧!”
“多少钱?我明天提几斤包谷来换。”
“5角钱,明天提3斤包谷来换吧!”
当时的凉粉价格是1角钱外加2两粮票。第二天,小郝书包里真的装了3斤多的包谷。
“3斤多的包谷,够你吃一周了,你不怕被你父亲打吗?”我对他说。
“我想学武术,打赢欺负我的那些同学,只要你不说,他不会知道的”。
放学路上,小郝边走边看《武林》杂志,非常入迷。路上遇到他大哥,看到他如此专注地看书。
他大哥抢去他的书包说:“看你这么认真看书,我看看你的成绩有所提高吗?”打开书包里的作业本,大半是“×”。“√”的非常少,还在书包里发现了三粒包谷子。
“是不是偷家里的包谷去卖了,书包里怎会有包谷子,这本杂志是谁的?”
“没有啊!”
“还在狡辩”。他大哥生气地扇了小郝两记耳光。
20世纪60年代末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从农村抽调人员参加成昆铁路建设。我们社有位名叫杰克加工的男子汉从麻陇步行到垭口街,走累了,非常饿。用1角钱2两粮票在垭口街买碗凉粉吃。看到凉粉量比麻陇的少,醋也不好吃,就非常生气地说:“又给钱,又给粮票,凉粉几根根网起”。
修完铁路,回到麻陇,在麻陇街吃凉粉时,他笑着摆了自己的这个有趣故事,赞叹:麻陇凉粉好吃量又足。在社里,他的同辈给他开玩笑时始终说:“又给钱,又给粮票,凉粉几根根网起”。现在80岁的老人杰克加工每次上街,也买2两白酒下凉粉。
麻陇凉粉也成全了不少对姻缘。照壁村一位叫阿且的帅哥看上后槽一位叫阿芝的美女,请媒婆说媒。赶街天,媒婆把后槽的美女阿芝请在凉粉摊上,照壁村的阿且假装在赶街,又被媒婆请上桌。吃凉粉时,阿芝非常秀气,举止文明端庄。阿且看了几眼阿芝后,微笑了。吃了几口凉粉后,阿且付了这桌的凉粉钱,假装有事先走了。
米易县麻陇凉粉
“我有事,你们慢慢吃”。
阿芝看到阿且身体棒,长得帅,人也大方,就同意了。男方、女方、媒婆,三方皆大欢喜,这事就成了。
1995年,我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麻陇中学任教。高中时的同学卢林(老家也是麻陇的)到我家来玩,我准备买只鸡招待他。
他说:“在得石镇工作经常吃鸡肉,这次来麻陇就想品尝一碗家乡的凉粉,去买几碗凉粉,再买一件啤酒来喝,就够了,不要太浪费”。
如今的麻陇,不仅妇女儿童喜欢吃凉粉,而且帅小伙们也喜欢吃凉粉。美女们上街,在家里吃饱饭,也跑到凉粉摊吃碗凉粉解解馋;小伙子们,在酒馆吃饱喝足后,也光临凉粉摊醒醒酒;来自攀枝花市内的游客们吃了“妞妞桃”,也快步去品尝麻陇凉粉。吃凉粉成为麻陇人的一种习惯。
如今的麻陇凉粉涨到5元一碗。醋还是香香的、甜甜的,始终没有改变麻陇的味道。彝族“西施”的凉粉摊经常有帅小伙去光顾。中年男人马海阿萨的凉粉摊也是人满为患,没有空位时,有些人还站着吃凉粉。
去麻陇,必须去吃碗麻陇凉粉,才不枉走麻陇一趟。
来源:四川省情网
©版权所有: 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 备案号:蜀ICP备08103112号技术支持:影响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