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浏览量:3176次
“野放茶”,也称为荒野茶,顾名思义就是被弃养十年以上、疏于管理的荒野茶树
青城山头成片的“野放茶”
早春三月,北纬31°,海拔1200米的青城山头,葱茏翠绿,云雾缭绕。成片的“野放茶”趁着春意肆意生长、吐露新芽。今年,这种荒芜在山区多年的原始“野放茶”,也将实现自己的生态价值转化,走上品牌之路。
昨日,循着初春的茶叶香气,记者走进都江堰市茶溪谷现代农业园区,探访坊间相传已久的“野放茶”,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正在这里延伸开来。
定位
主打生态、有机牌
推向年轻消费群体
“野放茶”,也称为荒野茶,顾名思义就是被弃养十年以上、疏于管理的荒野茶树。2.05万亩“野放茶”是都江堰的一项重要生态资源,分布在低山区,海拔在1200米以下,主要集中在龙池镇和青城山镇,以老川茶为主,部分为古树群。
在探访它们之前,记者第一站来到了“都江堰茶叶”地标品牌的形象体验店—都江堰灌城联合茶叶品牌展示中心。采访当天,正好是中心成立一周年日子。货架上,茶产品琳琅满目,白茶、黑茶、红茶应有尽有,“‘公式茶’系列已经历两次推新,今年‘公式茶’3.0即将上市。”都江堰市茶叶协会会长周佳玉介绍道。
何为公式茶?“公式,拆开来看是大山的意思,意味着大山深处的茶叶。”周佳玉解释说,作为都江堰茶叶公众品牌,公式茶主打生态、有机牌,这也正是基于成规模的“野放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基础,充分考量后对全市茶叶产业作出的定位。“过去一年,为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公司在各高校、中央商务区等周边布点销售,把‘都江堰茶叶’生态品牌推向年轻消费群体,实现年营业收入约700万元,目前成都有1500多个网点。”
登上青城山,记者看到一片荒芜的茶树林,当地人介绍,这片以前是个茶园,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当地人搬迁、单位搬离等原因,茶园逐渐荒废,形成了一片小规模的“野放茶”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都江堰全域分布有约2.05万亩规模的“野放茶”,占到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
路径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促进生态产品增值
“加快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都江堰市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精神,正在试探一条新路,荒芜了多年的“野放茶”即将迎来春天。
“根据‘野放茶’分布的现实情况,我们将小农户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共同体,委托茶农管理‘野放茶’资源,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共管共赢机制,打造利益共享链。茶农只需投入部分劳力就能获得茶园管理收益、鲜叶销售收益、二次分利收益。”周佳玉介绍,即将进入春茶采摘期,今年已带动茶农新开发利用“野放茶”1300余亩,预计春茶采摘期可助力茶农新增收入300余万元,初步让茶农享受到产业链、价值链延伸带来的收益。
同时,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都江堰通过成立产业联合体,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首次将“野放茶”纳入品牌规划。
“2020年9月,我们促成四川都江堰青城茶叶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成立了‘四川都江堰灌城联合茶业有限公司’,实施‘都江堰茶叶’地标规划编制、产品开发、产业融合、品牌培育等工作,将各类生态产品纳入品牌范围,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产业联合体已依托“野放茶”研发出了“白背龙芽”等主打茶品,下一步还将推动全市“野放茶”资源利用面积达80%以上。
探索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加速产品价值转化
阳光透过云层倾洒在谷间,呈阶梯式分布的茶树从上至下延伸至谷底,形成波澜起伏的层层碧波,在茶溪谷园区里,观光茶山、茶文化馆、智慧农业、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等项目分布其间,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康体养生、森林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
除开鲜有人知的“野放茶”,都江堰茶产业已经实现规模化、园区化,并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一三互动。“今年茶叶的开采期比去年要晚些,等到了3月中旬,这里就热闹了。”走进园区,都江堰市茶溪谷总经理王小琴一边安排茶叶质量检测数据收集分析工作,一边告诉记者。
茶溪谷位于都江堰市蒲阳镇鹿池社区,占地1200亩,是一个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在14年前,眼前这片人人向往的茶海青山,还是一片几乎“无人问津”的荒山。
从“荒山”到青山,茶溪谷如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都江堰给出的答案是: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通过统筹实施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今年,茶溪谷还打算与四川省茶研所加强合作,引进更具有观光价值的彩色茶叶品种,丰富都江堰的茶叶种植资源。共建川西名茶指导站,为都江堰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
©版权所有: 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 备案号:蜀ICP备08103112号技术支持:影响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