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菜名店、川菜核心流派之“成都枕江楼”

时间:2020-07-30浏览量:4152次

川菜中的河鲜水产,除了江团、岩鲤、鲟鱼、雅鱼、清波少数品种外,大部分主要走中端路线,多为四川盆地各大水域中的常见河鲜,如鲫鱼、鲢鱼、鲶鱼、草鱼、鳝鱼、鳅鱼等。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批川味河鲜菜品入选中国名菜集锦,有芙蓉餐厅的芙蓉鲫鱼、小洞天的家常鱼片、陈麻婆豆腐鲫鱼、蓉村的大蒜鲶鱼、荣乐园的糖醋脆皮鱼、带江草堂的软烧仔鲶和青椒鳝鱼、颐之时的干烧岩鲤等。


枕江楼,是上世纪早期一家专业做河鲜的南堂馆子,川厨著名流派“枕江楼派”的诞生地。在今天成都老南门大桥(万里桥)的四川省政协南面,曾有一条小街叫柳荫街,柳荫街靠桥头的地方,就是枕江楼旧址。

消失的川菜名店、川菜核心流派之“成都枕江楼”


枕江楼的成长轨迹是从一间小饭铺开始的,李劼人在他的小说《大波》里曾多次提到枕江楼,并对枕江楼早期的模样做过详细描述,透过他的文字看到,枕江楼初创于重修南门大桥之时,约摸在1907年前后,当时清廷为拓宽通藏通道,改建了万里桥,历时两年完工,新桥蔚为壮观,桥上不仅可以通车马行人,还有集市,吸引了众多商贩,一些机敏的商人在桥头两岸的吊脚楼搞起了餐饮。


这间小饭铺建在临江石的堤上,是一排仅能蔽风雨的瓦顶平房,只设了五个座头,条件比较简陋,好在地理位置极佳,在临桥头处又有一间草亭,可在此乘凉吃酒,透过桥洞能看到天竺寺围墙、大黄角树和石碛,犹如身处画中,是一个难得的雅座。景致美不说,还能吃到最新鲜的河鲜,好吃嘴们从店旁的小码头购得鱼虾,请厨房趁活做出来,格外美味,好景好菜,既悠且闲,很符合成都人的口味。小饭铺的生意从一开始就很好,吸引了南门众多的商人和学生到此就餐,并由一位雅士为之取名枕江楼,虽有点名不副实(无楼),但景如画、味鲜美、名文雅,一年四季除数九寒冬外,其他时分都生意兴隆,即使下午两三点钟来,也不能保证随来随坐。


1920年前后,枕江楼改建为一楼一底,增置零座,开设包间,承办筵席,并新增了上门办席的包席业务,从普通饭铺升级为资格南堂馆子。随着两位川菜名师的到来,枕江楼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消失的川菜名店、川菜核心流派之“成都枕江楼”


那是一个重视厨师和菜品的年代,但凡名师,定有绝活。先后到枕江楼掌厨的有唐炳如、傅吉廷、高清云、吴绍宣,其中唐、傅、高同来自另一家著名南馆隆盛园,唐炳如擅长红案,拿手菜有行业内外所公认的脆皮鱼、炒豆泥。双流人傅吉廷,因眼力不太好,江湖人称 “傅瞎子”,工于红案,擅长安排,在业内素有声望,其软炸扳指、堂片填鸭是一绝,其徒蒋伯春、张光荣、李福元等均为川菜名厨。唐、傅二位大师还为枕江楼培养出如冯汉成、龙元章、赖世华等高徒,三人均擅长烹制脆皮鱼,师徒又联袂为枕江楼做出豆腐鲜鱼、五柳鱼、干煸鳝鱼、醉虾、大蒜鲢鱼等名菜,使其成为成都数一数二的中高档河鲜馆,形成了著名的“枕江楼派”,不仅让成都中产趋之若遇,还惹得一众名人来吃虾啖鱼。

消失的川菜名店、川菜核心流派之“成都枕江楼”


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1938年),时任南京《新民报》副刊主编的张恨水,经武汉赴渝后来游成都,邓穆卿先生有文记载,当时成都新闻界20多人在枕江楼宴请张恨水。宴前,《成都快报》记者李敦厚研墨展纸,请张留墨,张恨水略事思索,对景感怀,立即执笔濡墨,题下七言绝句:“江流呜咽水迢迢,惆怅栏前万里桥。今夜鸡鸣应有梦,晓风残月白门潮。”身在万里桥,心涌白门潮,实抒张恨水对日寇暴行之愤恨。


后因各种原因,枕江楼改作茶旅社而不再搞餐饮,并最终在上世纪40年代末宣告歇业。1995年2月,万里桥拆除重建,这片区域早已改头换面,两层高架车水马龙,静淌的锦江早已带走鲜活的鱼虾,但因枕江楼而起的“枕江楼派”,至今仍作为一股极富特色的川菜中坚力量活跃在盆地内外,与荣乐园的蓝派、姑姑筵的黄派、福华园的福派,共述着川菜变与不变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转载于: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