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马边:借茶为“媒” 托底彝区振兴

时间:2024-05-07浏览量:777次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抢抓托底性帮扶机遇,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帮扶马边为支点,整合集结省经济合作局、绍兴市越城区、峨眉山市、中铁八局集团、峨影集团5支帮扶力量,以及市内新增4个帮扶区县、23个市级帮扶部门和15家市内帮扶企业,构建“1+5+N”帮扶工作体系,打造“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托底性帮扶样板,“搅活”马边23万亩优质生态茶园资源,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路径,探索出茶叶全产业链带农富农的新思路,奋力绘就彝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开展托底性帮扶以来,全县茶叶产业园区提供固定岗位2000余人、临时用工20000余人次,带动全县涉茶种茶50000余人次,采茶季茶农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乐山马边:借茶为“媒” 托底彝区振兴

马边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何为摄

借“势”谋划,持续深化茶品牌培育

抢抓帮扶政策红利。确定茶产业为“托底性帮扶2024年需重点指导支持产业”,编制了《“马边绿茶”产业产品提升行动方案》,锚定四川省星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标准,构建“一园、两核心、多基地”的园区空间布局。

谋划产业发展全景图。延伸固化上、中、下游彝茶产业链,通过“大园带小园”实施茶基地、茶加工、茶市场、茶科技、茶文化“五大”工程;围绕茶叶粗加工、深加工“双链条”编制茶产业重点招商企业目录确立茶叶、茶饮、护肤品、茶酒、茶食品五大领域目标企业37家,力争到2027年底,全县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23万亩,年产优质茶叶干叶1.8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40亿元。

品牌价值全面提高。采取“马边绿茶+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完成4658亩有机茶认证,加速提升“马边绿茶”区域品牌竞争力,有力打破过去因“杂多”“零散”“贴牌”的产品形象导致茶叶缺乏自主定价权,茶产品利润率不为乐观的尴尬局面。截至目前,“马边绿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为26.4亿元,对比开展托底性帮扶前增幅达19.5%,全县实现茶叶鲜叶产量5.37万吨、同比增长7.3%,产值13.08亿元、同比增长9%。

乐山马边:借茶为“媒” 托底彝区振兴

采茶节上制茶师傅现场制茶斗茶。甘国江摄

借“智”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赋能产品结构。与川内多家院校签订技术服务协议,成立了彝茶研发中心,胥伟博士工作站、四川省农科院乡村振兴讲习所马边工作站,聘请32名专家组建“茶叶专家大院”,年均开展“下沉式”服务30余天,开展金花茯茶、大宗高香红茶等茶产品研发生产,制定“彝红”“彝黄”“彝黑”产品标准,极大提高夏秋茶、大宗茶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率,茶产品附加价值显著提高。

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积极探索大数据、物联网等多元化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搭建茶叶园区数字农业综合管控“大脑中枢”,布设农业气象、土壤监测、水肥一体灌溉、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设备,实现智慧园区“全覆盖、全天候、全自动”实时监测。今年2月,马边彝族自治县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示范赋能强镇增收。帮扶单位“牵手”川内茶叶龙头企业,助力保鲜储藏库和鲜叶精深加工生产线等先进设施“落地”集体经济生产园区,引导乡镇建设集体经济标准化茶叶种植示范点,形成“园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联农带农机制,企业年均收购茶叶(鲜叶)约200万元,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2.5个百分点,托底彝区“镇”兴。

借“力”作为,释放集群融合竞争力

乡村文化活动造势。深挖彝茶文化精髓,立足自然生态优势。举办集主题晚会、彝山茶展、制茶、斗茶、说茶等栏目为一体的“青梅竹马 边城茶香2024‘马边绿茶’采茶季”活动,常态化举办中国彝茶文化节、火把节等活动,加快马边“南丝路文化生态旅游走廊”建设,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30万人。

强化彝茶集群优势。成功纳入四川省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集群项目(2023-2025年),落实好集群资金2250万元,建设茶产品现代化精深加工生产线,围绕茶叶良种繁育研究、茶产品研发等开展系统研究,引导“马边绿茶”从单一绿茶到茶叶衍生品转变,实现“茶产品”向“茶生活”发展,逐步形成彝茶产业集群效应。

推动茶旅融合态势。借助“茶+”发展模式,持续唱响“中国彝茶之乡”金字招牌,建设“云上福来”4A级景区、“卡莎莎”等茶旅融合乡村度假区项目,精心打造集“春摘茶、夏看花、秋品果、冬赏雪”为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点,全力促进县域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