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泡出“川字号”特色产业千亿产值

时间:2024-05-11浏览量:835次

一片叶子泡出“川字号”特色产业千亿产值

初夏时节,四川近600万亩茶园冒出新一茬嫩芽,产值占据全省茶叶年产值40%的夏秋茶蓄势待发。根据产量和市场走向预判,今年川茶综合产值将再次迈过千亿元大关。回首2018年,锚定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和围绕冲刺千亿产值目标,四川启动精制川茶产业建设行动。一系列动作不断。2021年8月,全省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现场推进会议召开,总结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情况,加快川茶振兴步伐。2022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项项成绩喜人。2021年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三,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2023年,引领宜宾早茶、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三山一早”公共品牌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天府龙芽”品牌价值增长到43.21亿元,品牌打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精制川茶,如何“泡出”千亿产业版图?

谋篇布局 打造精制川茶加工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南至泸州、宜宾,北到广元、达州,数千年来,根植于蜀乡大地的茶园飘来阵阵茶香,向世人展示四川茶叶优势产区的底蕴。

四川是种茶、饮茶发源地之一,是茶树原产地、产业加工起源地、全国名优绿茶产区。2014年前后,四川产茶县(市、区)就达120多个,茶园面积和毛茶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得益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川南等地的绿茶2月前后即可采摘,比其他产区提前15天至20天,“看着春晚品春茶”,全国同纬度最早、错峰上市的独特优势愈加凸显。

得益于先天优势,四川一度“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2018年,全省175户规模以上茶加工企业完成产量11.1万吨,精制茶加工产业已有一定基础。

与此同时,一个难题长期困扰着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产茶县多达120余个,茶叶商标超万件,但70%以上茶叶以原料、初加工形态外销,4000多家茶企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4%。

企业“小、散、弱”,品牌缺失,川茶亟需打破发展障碍。2018年,锚定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和围绕冲刺千亿产值目标,四川启动精制川茶产业建设行动。

在此背景下,如何谋篇布局?

四川锚定全链条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聚焦种植、加工、经营主体培育等多个环节与关键领域协同发力,打响精制川茶的“发令枪”。

种植方面,借鉴成熟经验,锁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四川提出以农业产业园区这个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为抓手,在重点茶区分级分批创建、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全省茶叶生产基地规模、产量,重点提高机采面积,培育茶产业重点县。

加工领域,立足资源禀赋,四川提出重点发展以名优绿茶为主,工夫红茶、茉莉花茶和藏茶为辅的“一主三辅”优势产业及产品,布局和打造川西名优绿茶、川南名优早茶、川东北富硒茶、川中茉莉花茶、工夫红茶和藏茶的6个精制川茶加工区,认定300家“精制川茶清洁化加工示范企业”,提升川茶整体加工水平。

培育经营主体,围绕形成以销售收入10亿元—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为引领和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四川全力打造引领川茶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崛起的“领头羊”。

有目标也有路径,作为茶产业大省,四川坚定迈出精制川茶发展的新步伐。

重点突破 围绕生产、加工着力点,加快川茶振兴步伐

3月,漫山茶树在薄雾包裹中抽出嫩绿的新芽,作为茶马古道途经地的攀枝花市盐边县国胜乡又热闹起来。

国胜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是攀枝花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国胜乡共种植茶叶万余亩,年总产值达1亿元,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名山213、名山131和云南大叶种,高品质的原生态高山有机绿茶广受茶叶爱好者和茶商关注,是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叶子”。

提升茶叶种植加工水平、培育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四川布局发展精制川茶产业后,当年川茶就收获惊喜。

2019年,川茶产业呈现出“基地规模逐步扩大、毛茶产量稳中有升、综合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四川茶园面积达到575万亩、产量31.3万吨、毛茶产值2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3%和18.7%,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2位。

如何持续提升川茶综合产值?答案是——找准突破口与着力点,加快川茶振兴步伐。

2021年,四川提出实施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六大行动”,以茶园提升、茶企培育、单品突破、品牌打造、科技兴茶、川茶出川为抓手,改造低产低效茶园,提高茶叶加工自动化、清洁化水平,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明星单品,加大川茶科研攻关力度,助推高端茶走出去。

2021年,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三,不仅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也让川茶成为继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川牛羊之后,又一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2022年底,《意见》对精制川茶产业提出更高要求,围绕绿色基地建设、清洁化加工、科技服务等方面,四川重点在生产、加工等方面逐个突破。

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两带两区”比较优势,以国家(省级)茶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为抓手,推广种植特色优的新茶树种,应用“两个替代”绿色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在适宜区推行水肥一体化设施、数字茶园等建设,推进产业基地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提升精制茶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原料基地建设初加工厂,规范加工厂房建设,改造升级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第一车间”。推广应用连续化、自动化、专业化加工设备,规范工艺流程,加强设备更新,完善仓储、保鲜等设施,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等能力。持续支持茶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国家和四川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

兴产富民 让更多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4月初,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茶叶种植基地内,几百名采茶工人身挎茶篓,手指翻飞,熟练地从茶树上摘下“一芽一叶”。

“今年春茶产量预计将达到6吨,茶厂生产效益将达到600万元,比去年增加效益50%,今年底村集体将张榜分红!”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介绍。

四川70%以上的茶园分布在盆周山区,茶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如何让更多农民共享川茶产业发展成果?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亩产值持续增加,毛茶产值达到4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300亿元,带动全省500万茶农增收、300万从业人员就业。

种茶农民要提升收入水平。全面开展茶区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种茶技术能手、职业农民。鼓励企业采用“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保护价托底收购、以质定价分级收购等密切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收购方式。

在泸州市纳溪区,当地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茶农了解茶叶市场信息、考察茶叶品种、学习茶叶管理技术、引进先进采茶设备,助力茶农增收致富。

“为保证茶叶质量,专业合作社举办茶叶种植、加工等专业培训,召集当地茶农参加,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合作社还会提供加工服务或销售机会,以促进茶叶销售。”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世庆说。

拓展产业功能助农增收。鼓励企业围绕加工、精选、包装等生产环节,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支持发展生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一批种子种苗、统防统治、机采机收、市场营销等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新型农民。推进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鼓励茶区农民开办“茶家乐”、特色民宿,提供茶事体验等服务,鼓励农民开展电商直销,拓宽增收渠道。

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村集体以土地资源、闲置资产、生产发展资金等为股本与茶企开展股份合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效,通过股权量化促进农民增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流转有租金、务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按股金分红”的茶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新目标、新作为。放眼未来,精制川茶将“泡出泡出”更广阔的产业版图!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