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5浏览量:2188次
蛋烘糕哪个成都人没吃过?
如果要说什么是成都最接地气的民间小吃,怕是非蛋烘糕莫属。这种街边常见的小吃,做法十分简单:把鸡蛋、发酵过的面粉加红糖调匀,在平锅上烘煎成型,再加入各种不同的馅料,一个松松软软、香甜可口的蛋烘糕就完成了。
1990年,蛋烘糕曾经和三大炮、钟水饺等一起被评为“成都市名小吃”,与其他几种小吃一样,简单的蛋烘糕也有百余年的历史。
▲成都街头小吃蛋烘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清朝的时候,在成都城南文庙街,住着一位姓师的老汉。他年过半百才娶妻得子,一家三口靠他在南河拉纤卖力为生。一年成都大旱,锦江缺水,老汉又闪腰伤筋,只好辞工回家休养。在一个风雪天,老夫妻一人夹一个烘笼儿取暖。眼前生计断绝,两个人正为未来发愁。说话间,听见母鸡叫唤,老妻忙到厨房去捡蛋。哪知五岁的儿子小疙瘩已经把蛋打破,放在碗内,加上调稀的发面和红糖,要去和娃娃们办“姑姑筵”。老妻见把要卖的蛋打了,气不打一处来,小疙瘩吓得转身就跑,撞翻了小铜锅,衣服也浇湿了。老妻追赶时不留神,一脚又踩了小铜锅。一下子,大人叫,小儿哭,鸡飞锅响,闹成一片。
老汉赶忙进来,劝住老妻,抱着儿子烤衣衫,又把踩扁的铜锅放在烘笼上,吹旺炭火,倒了点油舀了一勺蛋汁在锅内,想烤成饼哄住儿子。果真儿子一尝,马上笑了,直说:“好吃, 好吃。”老汉心中一动,又煎烤几张,和老妻对尝,只觉香甜酥软,很是好吃。他笑着说:“只要肯动手,生财路子有。”
▲制作蛋烘糕的平底铜锅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连着几天,师老汉把攒积的鸡蛋都打了,加红糖、发面调成糊糊,照样子烤出好多糕来,趁热送给常照应自己的邻居尝。大家一尝都称好叫绝,帮着取名叫“蛋烘糕”,有的还建议他们开个小食店。众人边议论边凑钱给老汉,有的抽出桌椅板凳,有的刷写招牌。不几天,师老汉挂牌开业,专卖蛋烘糕和家常醪糟。
刚开张时,知道蛋烘糕的人还不多。为了多拉买主,他做出一些蛋烘糕,送到隔壁石室书院去卖。石室书院开办已有千余年,书院门规很严,学生入院后就不能外出走动。午前、晚前,学生饥饿,只能吃带去的干粮。现在有了蛋烘糕和醪糟,既可充饥打尖,又能生热御寒,再回书房读书,很有精神。那鸡蛋醪糟都是补品,没过多久,学生学业大有长进,身体也壮实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师老汉蛋烘糕的美名很快传遍省城,也传到学台大人的耳朵里。学台主管一省的教育,是个讲究饮食的人,便传师老汉到石室书院侍宴。
▲制作好的蛋烘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开宴那天,大厅正中摆上方桌,桌上并排放着八个小红炉,炉旁的瓦钵里装着面浆,师老汉站在桌边,用紫铜小勺舀出面浆,依次往八个炉上的圆形平坦的小铜锅内淋浇,左右摇晃,让浆汁沾满锅底,随即加盖,放在炉上烘烤。接着,从第一锅到第八锅,用白铜小刀把已烤熟的“蛋糕”依次取出,两个一盘盛好,又在桌上大铜锅内舀出汤汁,盛在青花瓷碗内,请管家们一并送到席前。师老汉眼勤手快,操作自如,一眨眼工夫第二轮蛋烘糕和汤汁又送上了席。席前只听到一片赞叹声。
学台吃得津津有味,用手连连指向师老汉,意思是叫他继续送来。可是,师老汉并不理会,反而取下小铜锅,退掉了火炉。学台忙问:“为何熄火?”师老汉笑着说:“蛋烘糕用蜂糖入面,调和蛋品,醪糟莲子汤都为上乘补品,已经上够四块烘糕,两碗汤水,多食则败胃伤身,所以撤炉不上了。”学台拈着胡子笑着说:“蛋烘糕果然名不虚传,来,领赏!”师老汉并不高呼谢赏,只是说:“赏赐心领即可,只望大人给小店传名。”学台哈哈大笑:“这位老先生也太古板了!好吧,就依了你,为你传名。”
第二天,书院训导学究来到师老汉店内,一碗醪糟下肚,耳热面红,几块蛋烘糕入口,酥软可口。老学究吃得舒服,当即提笔写副对联,联文是: 齿存蛋香锦绣文章增异彩, 口留酒甜龙凤巨椽生奇花。
这副对子贴出之后,轰动了成都城。师老汉一家,靠双手还清了欠账,收徒扩业,日子越过越好。蛋烘糕的制作技艺和盛大宴会上当场烘制的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
蛋烘糕是平民小吃,它制作简单,物美价廉。蛋烘糕从历史中走来,在今天几乎成了成都人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在不同的食客口中,一定有“最好吃的蛋烘糕” 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它可 能是由被排大队的“网红店”制作的,也可能是由蛋烘糕“老字号”制作的,还有可能是由你家楼下那个平平无奇的小摊制作的。那么,在你眼中,最好吃的蛋烘糕又出自哪里呢?
来源: 成都市情网
©版权所有: 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 备案号:蜀ICP备08103112号技术支持:影响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