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成渝两地文化资源 打造巴蜀文献体系 - 理论研究 - 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主办:四川川派餐饮品牌网(数据库)

挖掘成渝两地文化资源 打造巴蜀文献体系

时间:2020-08-26浏览量:5336次

挖掘成渝两地文化资源 打造巴蜀文献体系

人物名片:王志昆

重庆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文化部共享工程重庆市地方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曾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主编和参编图书数十部。其担任主编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获得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成渝两地文化同根同源,早在抗战时期,其间的文化交流就已经十分频繁。

彼时,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重庆成为全国文化名人荟萃的一方宝地,一大批文化学者汇聚于此,以笔、以歌、以舞、以剧等多种形式,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中华民族的战斗与不屈。在他们大力推动下,成渝两地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起来。

当时他们为成渝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成渝两地在抗战文化尤其是图书领域做了哪些交流?未来又应如何更好地促进合作、共谋发展?5月20日,重庆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重庆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志昆。

亲如一家的成渝两地文化

“成都、重庆完全就是一家,没有任何分别。”1943年,在重庆沙坪坝的一间民房内,著名作家巴金在散文《成渝路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从1940年到1946年,在重庆的6年时间里,作为成都人的巴金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先后完成了《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一系列重要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寒夜》,这本以抗战时期重庆为背景的小说推出后,就受到不少读者的追捧。”王志昆说,这本书也被认为是巴金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不仅如此,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重庆也影响颇深:1943年,在小说《家》创作完成10周年之际,由曹禺改编的话剧《家》在重庆首演;之后,由剧作家林柯和李建吾改编的话剧《春》《秋》在重庆上演,重庆也成为中国惟一公演过“激流三部曲”话剧版的城市。

“成立于1939年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同样是成渝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王志昆说,这个访问团是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成立,著名爱国诗人王礼锡担任团长,其成员大多是来自重庆或四川的青年作家。

史料记载,该访问团于1939年6月从重庆出发后,赴四川、陕西、山西等地实地采访。完成采访后,两地学者共同整理资料,先后创作了《凯歌》《生长在战斗中》《粮食》《老夫妻》等作品,生动再现了前方战士和战地民众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

此外,当时不少报刊还开启了“双城记”模式。例如共产党机关刊物《群众》,1938年在重庆复刊后,就曾在成渝两地出版发行。

“在这些文化活动的助推下,成渝两地在抗战期间亲密合作,共赴国难,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贡献了各自的力量。”王志昆说。

《巴渝文献总目》背后的四川元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巴渝文献总目》最终能够成稿,离不开舒大刚等四川文化学者的努力。”再次翻阅《巴渝文献总目》,王志昆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2011年9月的一天,王志昆接到重庆出版集团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参加《巴渝文库》纲要目录专题研究会。会上决定,《巴渝文献总目》由重庆图书馆负责编纂、重庆出版社负责出版。

在利用重庆图书馆丰富的古籍馆藏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后,如何选好开本、颜色、纸张等,成为摆在王志昆等编纂者面前的难题。时任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在得知王志昆等人的困境后,建议他去成都找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此人曾任《巴蜀全书》主编。王志昆电话联系上舒大刚后,舒大刚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舒教授亲自到重庆,不仅向我们分享了他编撰《巴蜀全书》时的经验教训,还把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段渝介绍给我认识。”王志昆回忆,具体到《巴渝文献总目》上,舒大刚建议整本书的版面设计要简单大方,既要突出巴渝文化深厚内涵,又要镶嵌一些时尚元素,符合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

“我们采纳了舒教授的意见,并邀请他加入《巴渝文库》的专家团队。”王志昆说,2017年底,当《巴渝文献总目》正式面世之时,舒大刚还来到重庆,与重庆文化学者一起见证了该书的诞生。

《巴渝文献总目》只是直辖以来成渝两地在图书文化领域交往的一个缩影。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渝两地在图书领域走动频繁,双方通过人才交流、共办活动等方式深化情谊。

深入合作共建巴蜀文献体系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成渝两地在图书领域方面可展开哪些合作?

“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度挖掘,无疑是双方下一步合作的重点。”王志昆建议,成渝两地图书馆可在对馆藏文献进行普查和整理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巴蜀茶文化、酒文化、川菜文化,建设巴蜀城市记忆文旅资源库,打造独具特色的巴蜀文献体系。

“作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双方也不能忽视对抗战文化的挖掘。”王志昆说,例如双方可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对川渝两地遭遇大轰炸的情况进行梳理,并通过共同举办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那段历史。

王志昆还呼吁,双方可以加强对文创产品的开发。“鉴于巴蜀文化悠久的历史,成渝两地可通过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开展独具巴蜀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等进行宣传推广,共同塑造巴蜀文化品牌,提升巴蜀文化形象。”

来源:重庆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