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8浏览量:4035次
这家中国最“红”川菜名店,不是当今市场上所谓的网红店,而是由革命先烈车耀先开创于上世纪的一家川菜馆,为当时中共在成都开展革命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红”得纯正纯粹,“红”得自然而然。
车耀先,1894年9月27日出生在成都大邑的一个商贩家庭,早年曾在一家商号当过学徒,后进入川军刘湘部,出任过团旅之职。1929年,车耀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川康特委军委委员,利用餐饮经营作掩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3月被捕,1946年8月18日遇害,时年52岁。
车耀先
努力餐之来历
1929年5月30日,努力餐由车耀先始创于三桥南街,即今天人民南路红照壁路口。关于其店名的来历说法有二,一是说源于《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的末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二是说取自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基于此,车耀先自始自终都让努力餐渗透着“大众饭”和 “革命饭”的理念。
1930年5月,为了更好地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努力餐迁至祠堂街137号,现人民公园临蜀都大道一侧,1983年因城市建设,迁往金河路1号至今。
努力餐三桥南街原址
大众饭馆,努力餐
当时的祠堂街是成都著名的文化一条街,聚集了数十家书店,每日看书的穷师生和文化人络绎不绝,还有不少往来的普通百姓和黄包车夫等苦力劳动者,努力餐主要经营大众便餐,常年供应大肉蒸饺、大众蒸碗饭、家常小菜等品种。
其中点击率最高的是大众蒸碗饭,在大米中加入肉颗子、鲜青豆和嫩笋丁,大笼蒸好后论碗出售,价格便宜,分量十足,因为饭里加了许多干货,别有风味,普通人一碗就能管饱。另外个大、皮薄、馅儿多的蒸饺也很受欢迎。
努力餐祠堂街旧址
红色餐馆,努力餐
车耀先以努力餐为掩护和阵地,开展地下联络、兵运、统战、会议等工作,参与策划“广汉暴动”,创办发行《大声》周刊,同时,他还把革命精神和大众精神落实到饭店的经营中。
努力餐在祠堂街的店址,背靠人民公园金河,坐南朝北,早期是一幢颇有些年生的的传统阁楼式建筑,一楼一底三开间,门面有些陈旧,和当时成都其他著名餐馆相比并算不宽敞,还透露着几许沧桑。店门顶上挂着车耀先亲书的“努力餐”店招,店堂对面墙壁上挂着一副对联:“要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努力!论实行三民主义,庶几、庶几!”,同时,车耀先还把饭店主营的大众蒸碗饭取名“革命饭”,并贴上宣传语“要吃革命饭,请到努力餐”,不仅让食客体会到亲和感,而且还能领会店家的良苦用心。
车耀先创办的大声周刊
传统名店,努力餐
努力餐主营的是大众快餐,除了上面提到的特色主食之外,还有不少传统川菜,比如烧什锦、宫保鸡丁、白汁鱼、清汤三鲜等等,这些菜品都是由车耀先请来的川中名厨们烹制的。早期的厨师有盛金山、何金鳌、白松云、冯德兴等,后来又有李德明、林家治、张中尤等人在此主理厨事,何海清、简奎光、李宗凯等人曾担任主任和经理。时至今日,谦逊儒雅的川菜名师张中尤,仍然活跃在川菜烹饪舞台,时常把他的丰富经验、高超技法和从厨心得分享给年轻人。
烧什锦
努力餐最富盛名的菜品是海味红烧什锦,将猪心、舌、肚洗净出水,与鸡肉、鸭肉、猪后腿一起斩成大一字条,伙到水发海参、鱿鱼、兰片、香菌、青笋、白果、桃仁、板栗等原料,加红汤和各味调料烧至耙软,起锅勾芡装入12寸大盘,色彩丰富,味美鲜香,货真价实,一份烧什锦足够四人分享,成为努力餐的当家名菜,享誉全城。
特色经营,努力餐
努力餐的红色气息充盈,传统川菜有特色,而车耀先本人的经营风格也颇有成都文化人的气质。在努力餐之前,偏爱烹饪的车耀先,还在祠堂街上开过两家馆子,一家在人民公园大门左侧,叫“庶几”,主要经营小菜便饭。另一家是个面馆在牌坊巷,叫“新的面馆”,主营炖鸡面、口蘑面和鳝鱼面,早前还在青羊宫花会上摆过点,它很可能是成都最早采用机器面条的面馆之一,有广告词为证:“花会场,二仙庵,正中路,树林边,机器面,味道鲜”。
宫保童鸡
后来因工作需要,车耀先把新的面馆搬到三桥南街,改名为努力餐,再后来又搬回祠堂街,车耀先也给努力餐写了广告词:“烧什锦,誉满川,革命饭,努力餐”,并且又另写了副对联挂于大堂南壁:“若我的菜不好,请君对我说;若我的菜好,请君对君的朋友说。”
寥寥数语,言简意赅,食客看了心领神会,不住点头肯定。这应该是成都餐饮史上最经典的广告语之一,不管是在今天还是在未来,都可以让人从中受益。
革命对联、精妙标语、趣味广告,生烧什景、宫保童鸡、白汁鲜鱼,这些文字和菜品,体现出了“努力餐人”的智慧、幽默、胆识和真诚。
1984年,张爱萍、魏传统等几位将军在努力餐缅怀革命先烈车耀先,张爱萍为“努力餐”题词:“美味佳肴努力餐,甘为革命多贡献”,现在的店招匾额就出自张爱萍。
今天的努力餐,已成为成都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党史教育基地,但是,它依然作为一家川味老字号,在金河路1号迎接八方来客,用传统川菜接待四海宾朋,或许在新的环境下它也会体现出新的风味,很可能还会发生其他变化,但它那一抹耀眼的红色,将会永远闪亮在锦城上空,照亮成都人的来路和归途。
文章转载于:搜狐网
©版权所有: 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 备案号:蜀ICP备08103112号技术支持:影响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