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茗茶”到“名茶” 川茶要走几步?

时间:2024-05-27浏览量:843次

四川茶叶品质好、产量大,茶产品较为丰富,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川茶更多的是扮演茗茶的角色,名优川茶不多,品牌优势不明显。为了解川茶品牌打造及建设情况,推动川茶更好更快走向“名茶”,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对省内83家茶企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四川具有良好的茶叶生产条件和文化底蕴,但四川茶产业发展受多方面条件限制,名优茶数量少,影响力不足。从“茗茶”走向“名茶”,川茶成长之路仍需继续拓宽。

从“茗茶”到“名茶” 川茶要走几步?

从“茗茶”到“名茶”,川茶的成长之路仍需继续拓宽。图为雅安名山茶叶种植基地。

从“茗茶”到“名茶”,四川有优势

好环境产好茶叶,四川有资源优势。全省地处北纬26-34度之间,大部分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8摄氏度,年日照总时数为1000-1400小时,年总降雨量1000-1200毫米,且多紫色土,PH值在5.5-6.1之间,呈弱酸性,富含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质。

良好的光温水和土壤,营造出独一无二的茶叶生产环境,截至2022年底,四川共有茶园面积605万亩,可采摘面积525万亩,毛茶产量38.9万吨,累计加工绿茶24万吨,茶业综合产值达1080亿元,稳居全国第三,茶农人均收入超5000元。

悠久制茶史制出好茶叶,四川有文化底蕴。早在4000多年前,四川境内已有茶叶采摘、加工和饮用的记录。唐宋时期,四川采用独特的“蒸青”工艺保持茶叶的香味和营养,引领茶叶产品走进普通百姓生活,推动茶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茉莉花茶、花楸贡茶、邛茶、蒲江雀舌、青城道茶、文井江琵琶茶等的制作都有其独特之处,生产的茶叶广受市场欢迎。

调研显示,74.7%的制茶企业认为川茶品牌的优点是“产品色香味形好”,43.4%的认为是“价格合理”,41%的认为是“品牌所在区域茶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80.7%的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获食品生产许可认证,53.0%的获绿色认证,32.5%的获有机认证,茶叶产品品质得到广泛认可。

近年来,四川着力推动以川茶为代表的十大“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天府龙芽”川茶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引领,以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三山一早”为重点,不断深化茶产业发展,川茶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好产品营造好品牌,四川有营销措施。近年来,四川茶企逐渐认识到品牌在市场推广和销售中的作用,开始从规范化生产入手,打造更加健全的产业链条,持续推动品牌建设和使用。一是注重茶叶生产规范化建设。72.3%的企业茶叶生产有统一的生产、加工等区域公用品牌标准,75.9%的企业在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设置企业标准,其中63.5%的企业表示本企业标准高于区域公用品牌标准。二是全产业链条发展较好。茶叶生产企业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自主品牌,通过提高品质、加强创新、完善销售渠道等办法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强链扩链持续输出品牌影响力。参与调研的企业中,55.4%的为全产业链型,发展较好。三是注重品牌打造和使用。

调研显示,78.3%的企业注册自主品牌,其中时间较早的是1988年注册的邛崃文君牌和荥经塔山牌茶叶,61.5%的企业使用本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最多的是蒙顶山茶和峨眉山茶。

好品牌助推茶企发展,四川有龙头带动。2023年5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中,涉及茶叶生产的企业共85家,福建和四川均有11家上榜,数量并列全国第一。良好的产品加上受认可的品牌,四川茶产业和茶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71.1%的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发新产品,有效连接了生产和销售,大大激发了潜在的消费市场。74.7%的企业已建立完善的产品销售渠道网络,56.6%的企业通过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宣传营销,产品销售更加高效便捷。

从“茗茶”到“名茶”,四川有“三缺”

品牌缺活力,品牌价值难以有效发挥。四川茶叶品牌整体呈现“多而散、小而弱”的特点,知名品牌缺乏,价值没得到有效发挥。据《2023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参评的141个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最大的为17.56亿元,平均值为3.24亿元;9个四川企业产品品牌价植最大值为4.83亿元,平均值为2.37亿元,差距较为明显。

分区域品牌价值来看,浙江占总品牌价值的比重为15.4%,福建为14.2%,四川仅为6.8%;品牌价值评估百强占比中,浙江占16%,福建占14%,四川仅占7%。该报告中入围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为3116.98亿元,其中,西湖龙井、普洱茶和信阳毛尖分别以82.64亿元、82.21亿元和79.84亿元的品牌价值占据前三。

人才储备缺后劲,产业及品牌发展乏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倾向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更愿意从事互联网、金融等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而非就业前景和回报相对较差的茶叶生产和制作行业,导致茶叶产业后继乏人。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地区农业生产面临“一人难求”的境遇,茶叶生产及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较为缺乏。调研显示,55.4%的企业表示缺乏专业技能人才,41%的表示科研创新缺乏人才支撑。

宣传推广缺新意,品牌塑造难以成效。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四川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自主宣传效果不佳。目前仍主要依托政府组织的宣传推介、会展活动等传统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消费场景、消费人群定位不准,缺乏品牌辨识度,宣传效果也不佳。

调查显示,41%的受访企业表示需进一步加强对茶叶品牌的宣传。从茶产业宣传来看,四川茶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宣传环节力度不够。调研显示,81.9%的茶农(合作社)仅出售自家茶叶,参与茶叶采摘、制作体验、品茶鉴赏、餐饮服务、茶叶周边产品销售等文旅经营项目的不足20%,产业宣传不足导致品牌塑造成效不佳。

从“茗茶”到“名茶”,四川有“三路”

拓宽政策支持路,激发集群效应。政府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川茶品牌发展规划,出台茶产业基地建设、企业融资、科技投入、品牌推介、农旅融合等一揽子配套支持政策,为川茶品牌提供足够的政策保障。强化人才队伍规划,搭建多元人才合作供应和使用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育,共育川茶接班人。

走好资源整合路,培育拳头产品。坚持发展市场认可、具有地方优势的名优茶,推进茶产品深度开发,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打造知名度高、产品覆盖面宽、经济效益较显著的拳头产品。促进专合社、家庭农场、茶农成立茶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在茶叶管理、原料加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或机构发挥各自优势组建企业集团,带动引领茶叶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茶叶产销协作体系,形成更加广泛的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促进“同质竞争”转为“合作共赢”。

拓宽文化营销路,塑造名茶形象。进一步讲好川茶品牌故事,将四川人文充分融入进川茶品牌建设,如具有四川特色的熊猫文化、红色文化等,提高川茶品牌形象的独特性,增强市场辨识度。进一步明晰品牌定位,锁定目标客户群,实施精准营销、服务,充分激发宣传实效。还可立足茶叶产地举办茶事活动或茶文化活动,如茶叶论坛、茶歌茶舞等,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和关注。

来源:四川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