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甜蜜的艺术

时间:2022-03-28浏览量:2911次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儿""糖饼儿""糖粑粑儿"。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蜀地,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 

糖画——甜蜜的艺术

▲ 画糖画 

据考,糖画起源于明代的"飨糖"。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旧时戏称为"糖丞相"。后来该技艺传入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坚瓠补集》中有一首诗,真实记录了糖画盛行的情况∶"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

 

关于糖画,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更为生动有趣的故事。 

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与众不同。他喜欢先将糖融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边赏玩一边食用,自觉雅趣脱俗。 

糖画——甜蜜的艺术

后来陈子昂到京城长安游学求官,因初到京师人地两生,只做了一个小吏,无事时,他便用从家乡带去的黄糖如法炮制,以度闲暇。一天,陈子昂正在赏玩自己的“作品”,被宫中太监发现,顺手带回几件献给年幼的太子,小太子喜欢至极,把糖吃完了哭吵着还要,惊动了皇上,太监只好上前如实回禀。皇上听完原委,立即下诏宣陈子昂进宫,并要他当场表演。陈子昂便将带去的黄糖融化,在光洁的桌面上倒了一枚铜钱模样的糖块,用一支竹筷粘上送到小太于手中,小太子立即破涕为笑。皇上心中一高兴,脱口说出“糖饼(儿)”两字,据说这就是“糖饼(儿)”这一名称的由来。 

由此陈子昂便得到了升迁,官至右拾遗。再后来,陈子昂解衣归故里,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同时也因闲居无聊,便向乡人传授此技。这些徒弟又传徒弟,并将它传问四方。有的干脆以此为业,走村串乡做起糖饼儿生意来。糖饼儿生意虽小,但因趣昧盎然,所以生意十分兴隆,学的入越来越多,并代代相传,这一门技艺从此就流传下来。真到今天,在成都周边不少旅游景区、公园里或庙会上仍不时可见糖面手艺人的身影,小摊四周围着一圈好奇的人儿。

糖画——甜蜜的艺术

▲ 糖画制作现场 米成岗摄 

其实糖画儿制造并非简单,从原料选择到制作成形,其中大有学问和讲究。总的来说,糖画的关键包括熬糖的“煎功”和画糖的“勺功”。熬糖,需要注意原料的选择、比例的调配、熬制的火候。熬好的糖颜色金红明亮,能牵出长而不断的细丝。其次是画功,要掌握三大点:形象画得好,要把所画之物的“精气神”画出来;第二线条要匀称。流畅;第三是速度要快,不能拖泥带水,要一气呵成,因为糖画很容易凝固。 

糖画手艺人的家当很简单,一个面着多种图案的水制转盘,再加上一炉一锅、一勺一铲、一块平整的石板,就组成了糖画手艺人的小摊。购买者手拨转盘,转到哪个图案,师傅就给你做一个相应的糖画。 

糖画好看、好玩、好吃,不仅是香甜的美好味觉记忆,亦是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当然也是不少人美好的童年记忆。如今,公园门口、古镇街巷中也还有卖糖画儿的小摊。下次路过时,不妨驻足欣赏一二。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