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种茶人与成都茶厂

时间:2020-12-14浏览量:4196次

摊开成华区地图,今龙潭、保和、青龙等街道,都有客家人聚居。史载大宗客家人迁徙成都,发生在明清之际,成都平原大坝地区早有本土居民耕耘,加之客家人好团结,便择了面积足有四百余平方公里的、东门沙河一线以东至龙泉山的浅丘低山区生活。

这一浅丘称东山,虽以“山”为名,却只是高出成都平原平均海拔10米到100多米不等,逢上客家人,起屋造舍,开荒种地,后形成隆兴场(今龙潭寺一带)等场镇往来贸易。交易物中,有一种叫“三花茶”的特产。

东山种茶人与成都茶厂

20世纪70年代的三花茶茶叶袋(左)、成都茶厂牌匾(右)

三花茶以绿茶、茉莉花按需混合窨制烘焙而成,是茉莉花茶的品级分类。明朝初年,四川地区的花茶即十分流行,客家人亦爱好饮茶。入川的客家人自闽粤赣地区而来,在入川前已将种植茉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落脚东山后,察东山土壤属于黏性黄土,偏弱酸性,很是适合耐盐碱能力差的茉莉花种植,便戴笠荷锄,开垦出牛市口到沙河铺一带(这一带相较东山其它地区距离成都城区最近。)种植大片的茉莉花。

茉莉花开,花期贯穿夏秋,彼时东山“山塘日日花成市,园客家家雪满田”,花农们采摘茉莉花后,将花送往各个手工制茶作坊,成都从这一时期兴起窨制茉莉花茶风潮,饮茉莉花茶亦成为时下流行。

20世纪30年代,被台湾当代学者尊为“中国现代游记写作第一名家”易君左,在自己的游记《锦城七日记》中就记述了饮用成都茉莉花茶之事:“在二泉茶楼买了一碗茉莉花茶,花了3分钱,且还说茶香水好,泡到第三道茶味全出来了。”

到20世纪50年代,几个茶厂作坊老板嗅到商机,联合起来建了成都茶厂,集中收购茉莉花。东山上60%的茉莉花都是被成都茶厂收购的。

“是花皆晓开”,但茉莉花“此独暮开”,为防香味太淡影响茶的品质,成都茶厂只收茉莉花花骨朵,已开或被雨浇淋的一概不收。客家花农管茉莉花花骨朵叫“桶花”,“桶花”在上午十点至下午三四点采摘合宜,三伏天“桶花”更是做花茶的上品,为换取一个好价钱,花农们通常在一天阳光正盛时进行采摘作业。

当时是以生产队为建制,采摘完后,花农们将采摘的花统一交到大队供销社,再由供销社安排人,或人挑担或推鸡公车统一送到茶厂,后来也有用自行车驮运的。茶厂师父于晚上八九点茉莉花欲开时在密封性较好的车间内进行窨制,一层绿茶一层茉莉花在地面上铺匀,但最上和最下面层必须为茶坯,以保证茉莉花在中间被绿茶充分窨味。次日将窨制好的花茶通过机械设备、人工将茉莉花筛离后,对绿茶进行再次烘焙。茉莉花茶的等级越高,窨制筛花的次数越多。

东山种茶人与成都茶厂

沏好的三花茶

在老成都眼中,“三花”是茉莉花茶中的茶品分界。三级以上,茉莉花香和茶叶紧密融合,像“特花”、“一花”茶几乎是只闻其香不见其花的,价格也贵;三级以下,花和茶叶结合,形香俱在,价钱便宜,但依品级高低口感越加次之。这个时候,价格适中、茶香清新的“三花茶”自然就走进寻常成都市民家,销路最好。

东山种茶人与成都茶厂

成华区文德路上的茶馆

如今,成都茶厂早在2003年搬迁至蒲江,东山的茉莉花亦成为客家人奋斗过的历史停留在记忆中,不过成华区的客家人乃至整个成都的老茶客,对上个世纪盛行的“啖三花”风潮记忆犹新,即便现在生活富裕了,饮三花茶的老茶客照旧偏好这一口。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